「海角七號」我想這國片沒聽過的人少之又少吧?而且誇張的票房成績只能直呼“太扯了!”,不止票房有望兩億,甚至有可能上修三億!?不管成績如何,「海角」已經完全打破了國片多項歷史紀錄。寫這篇是有點晚了,不過馬克當然還是想以自己的角度切入這部電影的觀點,所以秉持著「要寫就寫不一樣的」理念來包裝這篇文章。
首先我很佩服導演魏德聖,他是一位勇敢的理想實踐家,國片這十多年來的低迷光景,以貸款的方式負債三千多萬台幣來拍完「海角」這部他身平第一部長劇,演員也常講有時候停拍的原因是因為導演的帶子沒了,要等導演買帶子回來繼續拍,這聽了有多令人鼻酸阿,台灣的國片要重新站起來真的還是需要更多優質的電影去撐腰。
其實從早期的「等待飛魚」、「練習曲」到今天的「海角七號」他們都拍出了真正屬於台灣的味道,至於國片的低迷其實馬克感同身受,當我說過曾經進電影院看過等待飛魚,還有推薦練習曲給別人時,很多人總以驚訝的眼神來看待馬克竟然會花錢看國片的舉動,事實上我知道不是國片不好,而是被數十年前的導演風格給毀了。
早期台灣國片天王級導演朱延平開創了眾多搞笑國片一舉將國片推上高峰後,隨之而來的劣質搞笑片種類以及越來越差的軍教電影又將國片推入了黑暗的深淵,從此花錢進電影院看國片已經可以稱為一種奢侈的無聊舉動,因為觀眾無法從這些惡質的電影中找到可以討論的話題,老梗的笑點一用再用,搞得花錢進去看電影的觀眾都覺得自己是白痴一樣,這是種惡性循環,台灣的國片不是因為民眾不捧場而凋零,是因為被這些毫無內容的電影給徹底毀滅。
或許馬克說的是有點過分了點,因為即使美國好萊塢也是有拍那種毫無營養的搞笑片,但是再加上多元化的題材,搞笑的娛樂片也不過是點綴而已,人們可以選擇看很多風格不一樣的電影,但是回顧過去國片,白爛的軍教片(早期的報告班長系列還比較優質)還有奇奇怪怪的純搞笑電影,你要民眾怎麼選擇?當然選擇不看啦...同樣的價格我幹麻不去看更優質的外國電影呢?不是嗎?
不過經過沉澱的國片其實已經慢慢的在新一代導演身上看到了轉變,從國片低迷開始轉而開始拍同性戀以及男男女女較陰暗層面的題材,重點已經慢慢的放在地區性(台北市的夜生活之類的),到「六號出口」就更接近生活的題材(對某些人來講),地域性的題材,到今天,國片總之已經找到方向,這是正面的,但是我也期待將來可以拍出更優質的題材。
我再將話題拉回海角七號,或許海角的成就可以歸功一部分是題材、笑點,但是導演魏德聖的努力才是真正的發揮國片該有的水準,台灣或許不太適合拍過於不切實際題材,反倒是應該多多拍台灣題材,即使類似「不能說的秘密」他也將淡水風景拍入其中,至少在電影火紅的當下可以引發尋找場景的題材,也更人讓人回味~